4月8-9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承辦的第五屆環境地理優秀青年學者論壇在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召開。本次論壇以“環境地理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展示環境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推動環境地理學在實現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應用,促進環境地理青年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陶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專委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劉敏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王艷芬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干研究員等來自全國52家單位的130余名專家學者和學生與會。
4月8日,論壇在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開幕,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陳寶梁主持了開幕式。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黃翔峰致歡迎辭,指出浙江大學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高度關注可持續發展,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推動環境地理學領域的研究和發展。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劉敏教授致辭。介紹了環境地理專業委員會以及環境地理優秀青年學者論壇的歷史,指出論壇的舉辦對促進中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的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朱永官院士作題為“塑料際微生物:組成與功能初探”的特邀報告。他指出,人工表面微生物的研究是人類世需要面對的議題,而塑料際微生物是塑料污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院士作題為“由生態長江到生命長江: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地學視角”的特邀報告。他介紹了生態長江與生命長江的內涵、濕地水循環與生態修復、地下水排泄與湖泊富營養化三個方面的研究進展,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張干研究員作題為“大氣碳質組分的穩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蹤研究進展”的特邀報告。他介紹了PM2.5中含碳組分的分離與14C分析、單體有機化合物的Δ14C-δ13C雙碳同位素分析與應用和城市與區域大氣14CO2監測三個方面的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馮新斌研究員作題為“中國大氣汞的分布規律、傳輸過程與質量平衡”的特邀報告。從中國大氣汞觀測與質量平衡兩個角度介紹了團隊的突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艷芬教授作題為“濕地土壤碳固持功能與關鍵過程研究思考”的特邀報告。介紹了團隊在濕地土壤碳庫研究領域的多項突出貢獻,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華東師范大學劉敏教授作題為“新污染物:現狀、進展與展望”的特邀報告。他介紹了新污染物沿革與內涵,新污染物“源-流-匯”過程研究進展,新污染物應對挑戰與展望。
本次論壇還邀請北京大學周豐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吳電明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金貴教授、浙江大學-UIUC聯合學院朱廷舉副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賈漢忠教授、浙江大學褚馳恒研究員、北京大學劉永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學段洪濤研究員、北京大學劉剛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劉文豐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杰教授、西湖大學張巖巖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史貴濤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 選研究員等十四位專家分別作專題報告。
論壇沿襲上屆論壇的學術快閃與討論環節,來自國內各大高校及研究機構的33位學者分別在3分鐘內闡述了他們的亮點成果,并結合院士點評和主持人互動等開展討論。陶澍院士、朱永官院士、王焰新院士、馮新斌研究員、王艷芬教授、劉敏教授、徐建明教授等11位專家及主持人分別做精彩點評,與會人員踴躍發言、熱烈討論。
9日下午,論壇舉行閉幕式。閉幕式由浙江大學谷保靜教授主持,徐建明教授進行了會議總結,高度肯定了本次論壇的學術交流效果和組織形式創新。下一屆年會承辦方北京大學沈國鋒研究員發言,并進行了環境與地理微信群群堂主及公眾號團隊授牌儀式。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11號
郵政編碼:100101
電子信箱:gsc@igsnrr.ac.cn
主頁網址:http://www.saopiao360.com/
電 話:010-64870663
傳 真:010-6487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