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地 - 科普動態

中國地理學會大講堂第五期開講
——解讀經典地理學思想、述評綜合人文地理學
發布時間:2022-07-03 來源:中國地理學會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840.jpg

6月30日下午,中國地理學會大講堂第五期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會議室舉行,同步采用騰訊會議和中國地理學會B站進行直播。本期講座聚焦“致敬經典”,特別邀請到著名地理學家蔡運龍教授和樊杰研究員分別為大家帶來以“借鑒地理思想經典,助力理論方法發展”和“百年來人地系統的綜合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為題的精彩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線上出席報告會并致辭。中國地理學會原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員和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周尚意教授為特邀點評嘉賓。本期大講堂引發廣泛關注,2700余人同時在線觀看。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擔任本期主持人。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848.jpg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主持講座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855.jpg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致辭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蔡運龍教授從地理學經典讀本談起,回顧了近現代地理學思想經典的四個發展階段,分析了對應階段的思想要義、研究方法和形成的地理學派,提出“學者的研究自覺或不自覺的遵循某種‘主義’,對此的自省是學術進步和創新的一個源泉”的觀點,呼吁地理學要加強思想、理論和方法的建構,倡議通過“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來實現“借鑒經典,為我所用”,并以自生的研究經歷進行了典型示范。點評嘉賓李秀彬研究員和周尚意教授分別表達了對以蔡運龍教授為代表的研究經典、傳播精華、注重理論方法研究的地理學家的敬意。李秀彬研究員提出地理學是否能完全被“科學”所涵蓋的問題。周尚意教授分享了自身學術研究歷程中,經典學術思想對其的影響。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901.jpg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蔡運龍教授作報告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906.jpg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員作點評


隨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員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人地系統”)講起,對百年來人地系統的綜合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劃分和闡述:①地理學共同研究的命題與現代人文地理學的奠基;②人地系統研究收斂到“蘇聯模式”:經濟地理學發展;③人文地理學全面復興:雙軌發展中的持守與探索;④殊途同歸與學術特色:可持續的人地系統研究。重點論述了“蘇聯模式”殊途同歸與學術特色兩大階段,討論了中國人文地理學產生的影響和未來方向。周尚意教授對報告進行了精彩點評,并分享了個人心得和感想,認為包括文化地理在內的人文地理學未來要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才能更好地發展。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914.jpg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員作報告

微信圖片_20220703182918.jpg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周尚意教授作點評


中國地理學會大講堂是中國地理學會設立的最高學術講座,是學會為知名專家與學界同行及社會公眾搭建“線下+線上”互動式交流平臺。旨在提高我國地理科學的整體水平,讓國內地理教育者和廣大地理科技工作者,以及社會公眾了解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學術動態和國家需求,推動我國地理科學事業發展,促進地理研究成果服務國家建設,活躍學術交流氣氛,傳播地理科學知識,打造學會活動品牌,助力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建設。同時,號召地理學同仁以專業研究和實際工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四個面向的重要指示。大講堂分設兩個欄目:①致敬經典;②聚焦前沿。遴選地理科學最經典的學術觀點、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有影響的應用研究,特別邀請地理學者進行學術講演,重讀經典喚初心,追求創新向卓越。詳細信息敬請關注中國地理學會官方公眾號。


本期講座視頻將在中國地理學會B站回放,歡迎收看。


版權所有:? 2001-2012 中國地理學會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11號      郵編:100101
電話:010-64870663      傳真:010-64870663
      E-mail:gsc@igsnrr.ac.cn
備案/許可證號碼:京ICP備18020997號-6
技術支持:北京智聯軟件技術有限公司